2022年12月底,水利部正式公布2022年度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單,廣東交通集團紫惠高速、惠清高速上榜,榮獲“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稱號。全國有18個生產建設項目獲此殊榮,其中高速公路項目僅有2個。
【紫惠高速】
此次榮獲“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稱號,是紫惠高速項目繼“廣東省第一批綠色公路建設典型示范工程”后的又一次獲獎。
行駛在紫惠高速,如同行駛在色彩斑斕的畫卷里
近年來,紫惠高速項目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高速公路全壽命周期角度出發,嚴格貫徹落實水土保持措施和“三同時”制度,在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營維護各階段傾注心力,通過節地、節能、共生等務實有效的舉措,最大限度控制土地資源占用、修復生態環境、降低能源消耗,守好一方青山碧水。
節地:層層優化設計施工,最大限度減少土地資源占用
設計階段初期,紫惠高速項目不斷深化水土保持方案論證,通過多輪優化比選設計方案,減少占地面積130.16公頃,跨越Ⅱ類水體數量由5處減少為4處。
施工過程中,項目積極應用生態排水系統,鼓勵臨建設施采用永臨結合的方式進行施工,節約土地占用590余畝,改造提升地方村道62.2公里,占便道總里程的66%。
節能:精打細算做“減法”,多措并舉修復生態環境
建設過程中,紫惠高速項目精打細算,對不可再生資源做“減法”。將沿線可利用的表層土集中存放,為施工后期綠化工程提供優質耕種土源;將90余萬方邊坡開挖棄渣和隧道洞渣進行再加工,實現廢棄資源的循環利用。
紫惠高速與沿線的山脈、森林、水庫等交相輝映,渾然天成
與此同時,項目保護收集紅線范圍內的原木,回種到便道旁、服務區內,讓這些“原住民”重新安家;設置“水土保持專項獎”,充分激發各單位的參與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共生:“微地形處理”融景入路,促進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紫惠高速項目通過“微地形設計”方式,讓沿途低矮邊坡保持原貌,高陡邊坡弧化處理,坡頂和坡腳緩和開挖,減少施工創面,并堅持工程建設與綠化同行。
紫惠高速邊坡的花草迎風綻放,絢爛多姿
將沿線景觀綠化劃分為嶺南特色段、紅花碧水段、生態交融段三個景觀帶,以紫、紅、黃三種不同色彩為重心融景入路,著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線性動態公路景觀廊道、品質廊道。
【惠清高速】
早在2016年,惠清高速就被列為廣東省高速公路生態景觀林帶示范路。
針對路段80%線路穿越國家級、省級、市縣級生態敏感區的特點,惠清高速從技術、管理、經濟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嘗試,不斷完善管理體系,研發應用創新科技,落實各項有效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指標達到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目標值,各項水土保持設施運行正常,發揮了較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惠清高速石角河路段
惠清高速在建設過程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綜合防治水土流失為主線,強化水土保持方案的組織管理,將綠色公路建設創新成果融合應用于水土保持中,累計開展了52項綠色建造重點支撐項目,建造過程中形成108項微創新,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與實踐支撐。
其中,設計研發并應用了基于W-OH的有機生態基質層邊坡防侵蝕防護技術、人造壤土的邊坡生態防護技術和廢舊資源再利用的石質邊坡生態防護技術,相比傳統技術分別提高生態效益50%、40%和30%,對工程建設過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采取臨時攔擋、臨時排水、臨時覆蓋等措施有效地治理和控制水土流失。
惠清高速沿線花草豐茂
此外,亞熱帶山區高速公路生態選線、“永臨結合”、原木移植、高標準農田區路堤收坡、表土資源保護利用、隧道洞渣綜合利用、路基填挖土石方合理調配等技術也在惠清高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惠清高速航拍圖
全線共計避讓生態敏感區10處,實現用電“永臨結合”20處,移栽珍貴原木2000余株;在高標準農田區前后共13段位置設置擋土墻全線超1000米,減少農田占用13余畝;將沿線可利用的耕地、園地剝離表層土超103萬立方,全部用于中央分隔帶、互通立交區、沿線附屬區、邊坡等綠化;回收利用全線隧道洞渣超400萬立方,有效減少隧道洞渣堆放場地近700畝,極大地促進項目在水土保持方面顯現出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